日本米价翻倍,农民却不想种了

日本超市大米 " 短缺 ",价格高涨的连续剧从去年夏天持续到了今年夏天。政府连续干预下,米价不跌,反而越演越烈,被媒体称为 " 令和米骚动 "。不仅日本民众怨声载道,农民也上街抗议,农业大臣也因为针对大米价格何不食肉糜的发言,被迫下台。

但是,日本真的缺米吗?其实日本大米的产量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就已经过剩。稻米已成为日本这个粮食自给率一路下滑到 38% 的国家唯一能够自给自足的主要农产品。但这并不能归功于水稻产量高,而是稻米消费在战后持续下降的结果。日本人虽视大米如珍宝,但在现代化过程中,受到美国在经济,文化和外交上的影响,饮食结构早已西化,主食的选择也变得多元。

大米作为日本人引以为豪的食物,日本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之一,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地步,此次米价上涨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,却甚少被提及。

一、到底发生了什么?

丁薇在 2024 年的上半年就隐约听到日本大米要涨价的消息。她记得很清楚,去年 5 月她在超市买了一袋 1.4 公斤的糯米,花了 800 日元(约人民币 40 元)。到了今年,同一个超市,同一个牌子,同一克重的糯米已经卖到 1400 日元了(约人民币 70 元)。

自去年夏天开始,日本大米价格上涨,供应减少,起因是 2023 年日本出现高温使得米粒白浊,食用米产量下降。到了 8 月后,许多消费者担心缺货,开始抢购,日本的超市等零售店的大米的购买量增至往年的 1.5 倍。

除了气候变化导致的大米减产,日本政府还将米价上涨归结于入境游客激增,带动大量的大米消费,进一步导致供应紧张。

当时,日本政府的结论是,只要到了 10 月份,新米上市以后,问题就会解决。但新米上市后,大米的价格并未回降至正常水平,反而一路上扬,2024 年 11 月稻米价格仍比同期水平上涨 60%。

为降低米价,日本政府向市场释放储备米,神户的一家超市在售卖 2022 年的陈米,5 公斤税前价格为 1790 日元(约 89.5 元)来源:丁薇

米价高涨数月,今年二月起,日本政府开始释放储备米;五月,又开始进口美国大米,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抑制大米价格上涨。根据 6 月份的数据,5 公斤的大米平均价格为 3920 日元,约三个半月来首次跌破 4000 日元(约 200 元人民币)。虽然这已经完成了日本首相石破茂的目标,但部分品牌米的价格未降反升。

据日本总务省六月份发布的物价数据显示,在东京 23 区,5 公斤越光米含税价格为 5072 日元,较五月还涨了 102 日元。这已是米价连续第 14 个月上涨,比去年同期上涨了 2511 日元,翻了一倍还多。

二、日本缺米吗?

对于居住在日本的普通人,这一年的米荒是什么感受?日本到底缺米吗?

居住在神户的丁薇观察到家附近的超市一直有售大米,不过价格是 2023 年的两倍多。幸好她本人主食结构比较多元,日常对大米需求不大,但米价上涨可能对四五口人的家庭压力较大。

京都大学田野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张曼青也表示,她没有发现大米短缺的现象,超市每天都会补货,不过价格涨幅较大。她举例,在 2015~2020 年期间,日本大米价格约为 5 公斤 2000 日元左右,目前的价格是 4000~5000 日元之间,涨幅为 2 到 2.5 倍。

在此次大米价格飙升,供应短缺的背后,其实存在着抑制供给,优先维持米价的日本传统农业政策,这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 " 减反政策 "。

日本的粮食自给率在 1955 年达 88%。进入 60 年代以后,受到地缘政治,国际贸易与社会发展等多重影响,日本农本主义的理念、政策和社会主流观念渐行渐远。不仅是日本,韩国等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这期间都受到美国的强力影响,开始转向以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,同时大量从美国进口小麦、玉米等粮食作物,农业和农村从这时开始被边缘化。

在工业化的加速下,为满足劳动力需求,大量人口从农村走向城市,人们的饮食结构开始发生改变。饮食习惯的西化也通常被认为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准之一。

一方面,日本的经济贸易与美国深度绑定,反过来,美国的粮食外交战略也在推动日本人吃美国货。美国向日本出口大量小麦,也出口肉类以及用于动物饲料的大豆和玉米。这个时期,日本人开始接受美国那套以动物蛋白来判定营养摄入的标准,饮食习惯也向肉蛋奶,面包和意大利面为主的西方饮食靠拢,对大米的摄入相应就减少了。

从数据来看,60 年代日本粮食的自给率大幅度下降,已经低于 50%,但是大米的自给率却是 100%,大米之外的大豆和谷物都依赖进口,外部依存度都超过 90%。1962 年,日本人均大米消费量为 118.3 公斤,约为人均每天 5.4 碗米饭。此后,日本人对大米的需求开始减少,而肉蛋奶的消费量开始增加。到了 2020 年,人均大米消费降至 50.8 公斤。

2025 年 5 月 6 日,日本冲绳宜野湾市一家大型超市展出的大米,5 公斤的大米价格基本在 4000 日元以上(约 200 元),其中两款大米的税后价格高达 5000 日元(约 250 元)。来源:武冰聪

大米作为日本最重要的主粮,不仅是文化象征,也是 " 粮食安全 " 的晴雨表,被优先保障。因此,日本形成了以稻米自给为主的主食结构,伴随蔬果补充,其它大部分谷物和农产品则高度依赖进口。

到了 70 年代,日本人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大米,日本开始调整农业结构和政策。为了防止产量过剩而出现价格下跌,小农损失,日本开始推行 " 减反政策 ",通过控制水稻的种植面积,补贴农民转向种植大型经济作物来维持米价的稳定,同时保障农民的收入。

" 减反政策 " 的高压下,日本大米产量明显下滑。从 60 年代后期超 1300 万吨的产量降到 2010 年的 850 万吨,再到 2020 年产量降至 776 万吨。但是即便产量下滑,日本大米也是够吃的。以 2020 年为例,日本人每人平均的大米消费量为 50.8 公斤,约为每天每人吃 2.3 碗米饭。面包和意大利面等小麦主食挤占了原本大米的位置。

三、投在稻田上的政策阴影

减反政策作为日本最重要的农业政策之一,对日本的农业农村都曾产生深远的影响。即使 " 减反政策 " 在 2018 年停止,但是日本到目前仍然以抑制大米生产的政策为核心。稳定大米价格仍是大米政策的重中之重。甚至到现在,不少农业补贴还延续着 " 减反政策 " 时期的思路,比如 2024 年日本还在为水稻种植户转种小麦、大豆和饲料用大米等发放补贴,但面对当今日本的大米困境," 减反政策 " 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。

2023 年因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,产量降至 661 万吨,2024 年产量稍涨达 683 万吨。从 60 年代 1300 万吨的产量高峰到如今腰斩,产量是下降了,但价格稳定了吗?稻农收入稳定吗?

虽然在中国人看来,日本米很贵,但其实日本稻米的收购价长期是偏低的。近年来,日本每 60 公斤的大米生产成本为 15000 日元(约 750 元),收购价仅有 12000 日元(约 600 元),政府还需补贴 3000 日元才能补齐农户的亏损。

今年 4 月份,在日本神户的一间超市,200 克米饭税后价为 216 日元(约 10.8 元)。来源:夏雨

加上日本农户对机械的成本投入很高,人工费用就更贵了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不少高龄农民甚至用自己的养老金保护稻田,继续种植,甚至米价跌破成本也要种。实在干不动了,只能放弃耕地。

张曼青提到,此次 " 令和米骚动 " 前,日本学界普遍认为,大米平均 5 公斤 2000 日元的价格是较低的,农民赚不到什么钱,但是目前 5 公斤的米价在 4000~5000 日元,消费者也较难承受。她认为,大概维持在 3000 日元左右可能是对农户和消费者都比较好的价格。

四、谁来定价?

提到米价,就不得不提日本的农民协会,简称农协或 JA,全称为 " 农业协同组合 "。表面上看,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组织,由日本农民及农业经营者所组成,为农民提供从种子、肥料、技术、收购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。如今日本市场上绝大部分国产农产品均由农协提供,其中大米和小麦占到 95%,已然实现垄断。这样的体量让农协在实质上已经从服务农民的自组织,变为规模巨大的企业。

除了农业相关的服务,它还提供金融服务,是日本最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之一。同时,由于农协笼络着绝大部分的农户,它也具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力,不仅可以左右农业政策,甚至可以影响选举。实际上,今天日本的米价就是由农协制定的。

农协的组织架构以及工作内容,除了提供农业支持,农协还提供信贷服务和各类保险服务。来源:日本全农

不同的农户对农协褒贬不一,一些大农户认为农协很方便,因为它从种子到销售都能提供支持。尤其对于一些没有销售资源的农户来说,只能依靠农协。

委托农协销售,需要支付 15%~20% 的手续费。对一些小农户来说,这很难承受。而且农协收购条件苛刻,想要被高价收购并不容易。

张曼青对食通社表示,农协在收购上有很多变态的规定,不仅对口感定价,还严格把控颜值。以黄瓜举例,一定要达到农协要求的规格,短一点长一点都不行,不在规格范围内会被定为 " 二级 ",收购价减少。弯的黄瓜甚至不够格 " 参加评选 ",只能被送去制成腌黄瓜,收购价格是最低的。人们平常感叹日本超市里各式各样的精美蔬果,实际上,农户想要达到那样的规格是非常难的。

因此,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寻找新的销售渠道,尝试摆脱农协的垄断。

一些小农开始走精品路线,将产量小但品质好的产品供给特定超市,或者尝试自己和消费者对接。CSA(社区支持农业)也是其中一种形态。如果在日本乡下旅游,人们常见到各地产的农家米,这些大米的产量和价格在这次的 " 米荒 " 中较少受到大市场环境的影响。

上图为丁薇购买的新潟县产的农家米,2024 年新米一公斤售价 1600 日元(约 80 元),新潟县是日本稻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。下图是能登产的农家米 1 公斤大米售价 1080 日元(约 54 元),能登也是朱鹮的其中一个最后栖息地。来源:丁薇

丁薇就更愿意买各地的农家米。2023 年,她在淡路岛买的农家精品米,2 公斤花了 2000 日元。她觉得特别好吃,虽然也挺贵的。今年二三月份,她又买了 1 公斤的能登米,花了 1080 日元,新潟县产的就再贵一些,1 公斤 1600 日元。

五、乡村衰败,农业路在何方?

无论此次大米供应短缺是因为减反政策还是气候变化所导致的,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。日本农村长久未能解决的问题,譬如农村少子高龄化,农民收入低,耕地废弃若不能得到改善,日本大米还将迎来更多的危机。

少子高龄化是日本各行各业都在面临的问题,但对农业来说,问题尤为严重。2020 年,70% 的农民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,11% 的农民年龄在 49 岁及以下。2023 年,日本农民的平均年龄为 68.7 岁。

农民的平均年龄不断上升,越来越多的农民退休,劳动力短缺问题加剧。这种不平衡的年龄结构对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挑战。

根据 2020 年日本农林水产政策研究所发布的普查结果显示,未来 5 年内,农场经营主体 " 尚未确定继任者 " 超过 70%,年满 70 岁或以上、近期可能需要接手的经营主体," 已确定继任者 " 的比例也不足 30%。其中,果树、水稻和露天蔬菜等经营主体 " 未找到继任者 " 的比例较高,约为 70%,这些都表明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正在日益严峻。

农业在日本被称为 " 艰苦、肮脏、乏味 " 的工作,年轻人觉得农业生产的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,花费相同的时间和精力,在城市工作收入更高,因此宁愿进城打工也不愿意务农。老一辈农民也不愿意后代继续经营农业。

根据农林水产省的数据,仅靠种植水稻维持家庭收入的专职稻农,年平均利润在 250 万至 300 万日元(约 12.5 万 ~15 万元)。这个收入在日本并不高。

举一个极端的例子,2022 年日本因米价暴跌,所有稻农的平均收入跌至一万日元,除以工作时长,相当于每小时 10 日元。那年," 稻农每小时挣 10 日元 " 成了日本热搜。这是用 2022 年稻农平均收入除以年工作时间得出的估算值,虽然数据不能反映全面真实的情况,但由此可见米价对稻农收入的严重影响。今年三月,日本多个城市甚至出现了农民要求提高 " 每小时 10 日元 " 工资标准的示威游行。

到了 2023 年,大米价格复苏,所有稻农的平均时薪达到了 63 日元(约 3.15 元),全职农民(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)的时薪约为 1000 日元(约 50 元)。 这个时薪乍一看很高,但这与日本最低工资水平相当,而且这是以经营大规模农场的全职农民收入来计算的,小农户的收入还达不到这个水平。

米价低迷,农村老龄化,农业后继无人等各种原因,还导致每年都有超过 1 万公顷的稻田流失。

日本农林水产省在 2022 年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,日本全国耕地面积为 432.5 万公顷,比上年减少 2.4 万公顷,减幅 0.6%;水稻田耕地面积为 235.2 万公顷,比上年减少 1.4 万公顷。

老龄化影响耕地被弃还有一个原因。张曼青向食通社介绍,由于农村人口的减少,山林野兽会更频繁下山袭击村庄,破坏农作物,出于安全的考量,农民往往最先放弃山地上的梯田或者临近山地的耕地。因为日本 70% 都是山地,不少山地梯田也种植水稻,放弃山地会直接导致大米减产。

当农村的人口少到一定数量时,农村聚落的生活机能会崩塌,其他的生活服务设施,比如医院、学校和交通等,也会陷入停滞。东京大学农学部名誉教授山路永司在一次交流讲座时曾表示,因人口外流和老龄化,日本在过去 30 年间约有七千个聚落消失。

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,大米短缺或将年年发生,恐怕到时候不仅是价格飙升,日本民众也会失去农民和农村。

今年 9 月,日本又将迎来新一季的稻米收获。米价还会涨吗?农民今年能从米价上涨中受益吗?我们将持续关注。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食通社 Foodthink,作者:凯瑞,天乐,题图来自:AI 生成

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权或涉及违法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17gc.top/news/73088.html
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