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超,快要踢散安徽?

文|刘诗雨

编辑|小维

7 月 5 日晚,6 万人在苏超现场围观了南京 VS 苏州的对决。场外,苏州某商场大屏亮出「阿南,输球没关系,大不了去隔壁当省会」的口号。

在阿里系「散装」赞助商淘宝闪购、支付宝、花呗分别为常州、徐州、无锡球队打 call 后,也有网友调侃,「等一个安徽企业支持南京」。

这不是安徽第一次「抢镜」苏超。 早在 6 月 14 日,南京文旅频道就在小红书上转发过一个名为《苏超联赛:合肥的精神状态》的搞笑视频,文案赫然写着:江苏散没散不知道,感觉安徽要散了。

此视频二创了电影《美人鱼》中邓超报警的名场面,只见邓超饰演的「合肥」,一脸悲愤地冲进派出所,控诉江苏不讲武德,踢球把自己的小弟拐跑了一大半。现在芜湖、马鞍山、滁州演都不演了,官方文旅账号跟南京一通表白!话锋一转,「合肥」又提出举办一届「徽超」的构想 ……

然而网友们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:如果安徽也办「徽超」,面临的恐怕不是城市间「大乱斗」,而是对合肥的「群殴」。

一场江苏内部的足球联赛,暴露出安徽的「散装」。那么问题来了:安徽为何比江苏还要「散装」?省内人心,为何向省外聚拢?「大哥」合肥为何不受同省「小弟」的待见?

01

「散装」之省与尴尬「大哥」

安徽的尴尬不是一天两天了。

此次苏超比赛,南通队首轮干翻南京队,现场上千南通球迷齐刷刷高喊「叫南哥」,而隔壁安徽省的芜湖、滁州、马鞍山,却忙着给南京打 call,马鞍山更是扬言「不管输赢,只认一个南哥」,一首「可爱的南京赢」刷屏网络,独留合肥在风中凌乱。

▲安徽各地官媒纷纷为南京加油助威

没办法,「徽京」名号太过深入人心。 此前就有网友总结:南京最大的州:滁州;南京最深的湖:芜湖;南京最高的山:马鞍山。

地域玩笑的背后,是「芜马滁」们对南京在经济发展和情感认同上的深度绑定。

从地理位置上看,芜马滁位处皖东南,与南京相邻。从南京做高铁去马鞍山,仅需 16 分钟,比去本省的镇江还快 4 分钟;去滁州,只要 18 分钟;去芜湖,也不到半小时,这种便利性使南京成为安徽皖东南城市的「后花园」。

相比之下,「合肥」这位大哥就略显山高水远。

从合肥坐高铁到芜湖,44 分钟;到马鞍山,一个半小时;到滁州,甚至没有直达的高铁,普车需要 4 个小时。

以马鞍山为例,这座三线城市与南京接壤,距离南京市中心仅约 60 公里。

官方数据显示,每天有约 12000 人次通过马鞍山东站往返南京,20000 辆车次经宁马高速通行,许多人在马鞍山居住却到南京工作。而马鞍山的常住人口,也才 220 万。

在南京一家眼科医院工作的饼干告诉《降噪 NoNoise》,自己已经持续一年半的时间跨省上班了,尝试过高铁、自驾、公交三种方式,最终选择了自驾。目前,他每天从家到公司 52 公里路,大概耗时 50 分钟到 1 小时,偶尔下班路上还能接个顺风车。

不过好消息是饼干的自驾奔波即将结束,谈话最后,他兴奋的告诉我们,南京地铁 S2 号线还将直通马鞍山。

▲南京地铁 S2 号线建成通车后,将缩短南京和马鞍山两城间通勤时间,届时两市中心城区仅需 30 分钟即可实现互通互达。

在马鞍山,街头苏 A 牌照与苏果超市随处可见,早年报亭还能买到南京晨报,奶岗每天送卫岗牛奶(南京企业),疫情期间,马鞍山官方还特意提醒:「南京是省外」。

▲关于南京和「芜马滁」的搞笑视频评论区网友们的讨论

数据统计,1980 年代时,马鞍山 1/3 的职工工资流向南京,如今,马鞍山居民在南京的年消费额以 2 亿元速度增长。对于当地人来说,十七冶医院治不了的病可以去南京鼓楼医院,金鹰万达买不到的货,直奔南京新街口。

类似于燕郊之于北京,马鞍山人自我介绍都说来自南京旁边。相比之下,合肥更像是远方亲戚,平常没听家里人提及也更没怎么串过门,真的不太熟。

放眼整个安徽,这并非一隅的孤例。

皖南的黄山、宣城,骨子里更亲近江浙沪的风韵;皖北的阜阳、亳州,大量人口不是流向合肥,而是直奔上海、苏南、浙江。省内不少城市,像安庆、蚌埠,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,对省会的认同感,似乎总隔着一层纱。

而合肥这个大哥,近年来虽然经济实力突飞猛进,GDP 全省占比(即经济首位度)已经接近 27%;但人心,似乎总有点拢不到一块儿去——它努力发展,却被一些省内兄弟私下抱怨「一城独大」,其他城市被当「充电宝」;它想当领头羊,可协调起省内事务来,有时又显得力不从心。

甚至有 IP 为安徽的网友,将合肥与安徽省其他城市的关系比喻成「耀祖和他的十五个姐姐」。

02

「充电宝」争议下的一城独大

安徽的矛盾为何会更突出?原因是这里的「散装」基因。

一条长江,一条淮河,将安徽从地理人文上分割成了风格迥异的三块地。

皖北人,操着中原官话,吃着喷香的烧饼,心里琢磨的是徐州、河南的生意;皖南人,属于吴语 / 徽语区,与江浙文化同源,徽商传统深厚,喝着黄山毛峰,眼睛盯着江浙沪的钱袋子;皖中人,操着江淮官话,吃着淮扬菜,受着南京的经济辐射,努力当个「和事佬」。

而历史基因上,1667 年,安徽建省,至 1952 年,省会已经经历了多次变更(宣城→安庆→芜湖→合肥等),1950 年代初更是出现过「三年换五次省会」的局面。

合肥 1952 年成为省会,但由于缺乏历史积淀(对比武汉三镇、南京六朝古都),皖南的安庆(老省会)、芜湖(近代通商口岸)长期不服,当地人调侃合肥为「霸都」。

如果说地理与人文的板块分割和「无根省会」的争议为「散装」安徽埋下了「离心力」的种子,那「强省会模式」战略下省内各市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况,则进一步催生了彼此之间的隔阂。

2011 年,安徽巢湖成为共和国历史上唯一被撤销的地级市,原地级巢湖市辖的庐江县整体划入合肥管辖,原居巢区撤区设县级巢湖市,由合肥代管,合肥市域面积从 7055 平方公里猛增至 1.14 万平方公里,巢湖成为合肥「内湖」。

▲巢湖市撤销后的行政区域划分

安徽「强省会」的战略自此逐渐显现,网络上也开始出现「安徽十六个充电宝炸了一个」的地域段子。

在中部省份崛起的剧本里,「强省会模式」几乎是每个资源禀赋有限,首位度不高的省份使出的策略,即通过集中全省资源打造省会城市,突破发展瓶颈后,才有资格参与全国城市竞争,以及反哺其他地区。

在这一模式下,湖南、湖北等省份已取得一定成效,虽有争议但总体可控,可是轮到安徽这儿,省内的抱怨声却从未中断。

安徽省内的发展鸿沟显而易见:皖北六市(阜阳、亳州、宿州等)堪称塌陷,人均 GDP 均值约 7444 美元,不足皖南六市(15424 美元)的一半。阜阳、宿州的城镇化率低于 50%,农业依赖度超 10%,与合肥的工业现代化形成断层。

区域协同上,湖北早早形成了武汉 + 襄阳、宜昌「一主两副」的局面,且已经进入了外溢阶段(如光谷产业向孝感转移);而安徽这边,作为副中心的芜湖表现亮眼,但相信没有多少人会把功劳归功于合肥。

2024 年,《安徽 · 日报》报道组发表题为《合肥之外再无「大城市」,安徽怎么破?》的文章,直指安徽缺少大城市的「发展之痛」——在万亿量级的合肥之外,5000 亿至 10000 亿元生产总值规模的城市仍然「断档」。

合肥当然也有自己的委屈,省会有限的反哺能力确实也有很多客观方面的原因。

安徽制造业大多是「无中生有」模式,前期少不了政府投资主导。这种模式发展上有一定的先天不足,尤其是产业协同上的「断链困境」,在新旧产业上都有体现:

新兴产业上,合肥聚焦的「芯屏汽合」(芯片、显示屏、新能源车、人工智能)等高端产业,技术密集度高,但省内其他城市因人才、配套不足难以承接配套环节。例如,合肥京东方面板 70% 供应商来自苏浙,蔚来汽车 50% 零部件采购自长三角,省内配套率不足 20%。

传统产业也形成了分散化的局面,芜湖(汽车)、滁州(家电)等已形成独立产业集群,与合肥产业关联度低。合肥未能成为全省资源调配枢纽,导致「省会单点突破,周边地市孤岛化」。

所以,合肥反哺能力差的本质是地理割裂未弥合、产业断链未打通、治理碎片未整合的叠加。

03

合肥是如何单点突破的?

如果从安徽制造业崛起的三波浪潮来看,当全省将有限资源集搞发展时,省会合肥确实在每一个阶段都吃到了最大红利。

(1)家电之都阶段

改革开放后,国家对沿海省份给予政策优惠,当东部沿海用「三来一补」赚外汇时,安徽正在憋屈地用低价卖出原材料,再用高价买进工业制品。

缺乏工业制品的安徽,决定自己造,并将家电作为主导产业发展。此后,合肥第二轻工机械厂改行做了冰箱,成了后来的美菱,合肥市五金翻渣生产合作社干起了洗衣机,造出了今天的荣事达。皖南的滁州,靠整合一批快不行的机械厂,搞出了扬子。

靠着这种路子,加上引进了美的、海尔这些外来的「强龙」,安徽反而搞成了全国家电产量前三的集群。

2009 年,国内家电核心零部件面板主要依靠进口,合肥为了解决「缺芯少屏」之痛,拿出当年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,引进亏损超 10 亿元的京东方,一下子打响了「风投之城」名声。

如今,合肥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「家电产业基地」。但在发展家电产业的过程中,安徽的资源和产业红利主要砸在合肥和沿江地带,皖北守着粮仓,基本没参与进来,这成了后续「充电宝」争议的其中一个导火索。

(2)押注新能源汽车阶段

本世纪初,当全球汽车产业开始向电动化转型时,安徽决心主动出击,将新能源汽车所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作为重点突破方向。合肥,再次被推上了前沿阵地。

2008 年,扎根合肥、从零部件起家的江淮汽车从商用车领域转型进入轿车市场。彼时,安徽在轿车行业竞争中只有一张牌——芜湖奇瑞汽车。

2016 年,没有造车资质的蔚来,选择江淮为其代工,为合肥和新能源的后续姻缘埋下了伏笔。蔚来创始人李斌,是安徽安庆人。

2019 年,蔚来资金链濒临断裂。合肥市政府看准了电动车的前景,果断出手投资 70 亿元救命钱,一举将蔚来牢牢绑在合肥。

▲蔚来合肥基地工厂 图源:蔚来官微

在国家政策允许新增纯电合资车企后,2017 年,大众与江淮成立了江淮大众,双方各持股 50%。合肥成了大众在中国的新能源桥头堡,之后大众更是增持股份至 75%,公司名称改为大众(安徽),并将研发中心放在合肥。

这还没完,2021 年合肥又「光速」牵手比亚迪。国轩高科、中创新航、巨一动力等一批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也纷纷落地,围绕电池、电机、电控这些关键环节的产业链条逐步拉通。

2024 年,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 137.6 万辆,跃居全国第二。这意味着每十台国产新能源汽车,就有一台是合肥制造。

但在合肥电动车产量飙升的过程中,安徽的资源、政策支持和产业红利再一次高度集中在合肥及其周边地区,皖北等欠发达区域,基本未能参与到这场新能源大潮中。

(3)科创之城

1969 年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(以下简称「中科大」)南迁合肥。为表诚意,这座南方小城破天荒地在宿舍里装了暖气。没想到,这份 56 年前埋下的种子,如今已成为合肥角逐 AI 时代的科技资本。

中科大带来的顶尖科教资源,硬是把合肥从当年科教洼地改造成了科学重镇,两院院士和大批科研团队扎堆落地。而靠着中科大的人才资源,合肥又催生出了一批本地的硬科技企业,如脱胎于中科大语音实验室的科大讯飞,以及智能未来等。

目前,合肥聚集了上千家人工智能上下游企业,2024 年人工智能产业总营收超千亿。

当然,合肥的这个风口同样很难外溢到其他省内城市。人工智能产业严重依赖高科技人才密度,总部位于合肥的 AI 明星公司科大讯飞,在行业人才竞争中尚因地理位置处于劣势,安徽其他省内城市要想从这波浪潮中「沾光」,难度自不必说。

综上来看,由于合肥的反哺能力有限,小弟们「吃不饱」成常态,省内 GDP 排名第二的芜湖,经济体量仅达合肥的 38%。

这种情况下,务实的安徽心生一计:混「圈子」。

04

「混圈子」:跨省突围

就在「芜马滁」官媒们「摊牌了不装了」集体给南京队加油助威的时候,评论区的外省网友们显得倍感困惑:「安徽就眼睁睁看着自家人这么离心吗?」

其实作为「大家长」,安徽在省内协调发展受限的情况下,也早早认清了现状,为了让「每个孩子都吃得饱」,甚至主动帮助省内各市利用各自不同区位,全方位「撩拨」长三角邻居们。

2025 年,安徽宣城官宣加入上海大都市圈。这并不是它第一次「跨省入编」——它早已是南京都市圈成员,甚至曾谋划过挤进杭州都市圈的门槛。

安徽「各市各自跨省破圈」的战略不止体现在宣城一家。「混圈子」,安徽各市都是认真的。

数据显示,安徽 16 个地市中,已有 7 个成功「跨省入圈」:淮北、宿州绑定了苏北的徐州都市圈;芜马滁(芜湖、马鞍山、滁州)和宣城深耕南京都市圈;黄山融入杭州都市圈;宣城则兼得上海都市圈身份。

上世纪 90 年代,上海浦东开发风头正劲,安徽旋即高喊「开发皖江,呼应浦东!」口号,成为第一个提出呼应浦东开发的省份,又推出「两点一线」战略(合肥、黄山作支点,长江为纽带),想靠合肥的科技、黄山的旅游和长江的水运,去舀一瓢长三角外溢的红利。

但彼时安徽的「呼应浦东」和「东向发展」本质是单向依附型战略,希望借助长三角外溢资源带动自身发展,长三角(尤其是上海浦东)自身姑且处于内生期:浦东开发初期聚焦金融贸易、高端制造等核心功能建设,自身产业链尚未成熟,外溢动力不足。

到了 2000 年代初,长三角内部正加速整合苏南、浙北资源,形成以上海为龙头、苏浙为两翼的「金三角」闭环,对安徽的区位价值认知也仅停留在「农产品基地」或「劳动力池」,而非产业协同伙伴。

待到 2008 年,长三角酝酿扩容,安徽终于在座谈会上获得一席之位。之后更是漫长的「熬鹰」,从 2010 年「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」起步,安徽花了小十年,才连拖带拽地把 12 个地市塞进了长三角体系。

2018 年,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升级为国家战略,安徽全省域方得整体纳入体系。

安徽如此执着「混圈子」,核心在于争夺实质资源红利。

首要收益在于通过与发达邻居的绑定,实现了重大基础设施的加速推进。高铁、高速、城际轨道、港口枢纽密集落地,时空距离被大幅压缩,流通成本显著降低。

比如芜马滁对接南京的轨交网,南京到滁州只要 18 分钟,去芜湖也不到半小时。而伴随硬件联通,皖东沿江的芜马滁宣成为承接长三角核心制造业转移的热土,例如滁州的苏滁产业园,累计引进项目 341 个,约 75% 来自江浙沪,芜湖港则深度参与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,2024 年有近百万辆汽车经此出海。

同时,都市圈成员身份削平了部分行政壁垒,像人才跨域流动、技术协作、资本融通、市场标准互认等等都更趋便利,而安徽跻身于长三角体系,也意味着在争取国家层面的政策时有更多话语权。

诚然,跨省突围让安徽站在了长三角的肩膀上,但副作用也有,当合肥依靠「强省会」模式崛起,而兄弟们却争先恐后地「认新大哥」时,这个被长江淮河分割、被多样方言包裹的省份,在部分人的心中,无疑更加「散装」。

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权或涉及违法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17gc.top/toutiao/72617.html
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